- 发布日期:2014-06-05 13:03
- 浏览次数:
2013年泰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现发布《泰州市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
泰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田军
2014年6月5日
综述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主线,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总体目标,积极推进总量减排、污染防治和环境执法等重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水环境
2013年,全市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全市59个地表水控制断面,有57个断面达到水质目标要求,达标率为96.6%。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有48个,占81.4%,处于Ⅳ~Ⅴ类的水质断面有10个,占16.9%,劣Ⅴ类水质断面1个,占1.7%。
(一)饮用水源
泰州市共有5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市区、靖江市各1个,兴化市3个。2013年全市取水总量为2.6亿吨,达标率100%,全市4处备用水源地水质能够稳定达标。
(二)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干流泰州段水质为优,4个监测断面均达到Ⅱ类水质要求。长江支流水质为良好,28个断面水质年均值全部符合功能区要求,达标率100%;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8.6%和21.4%。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三)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水质为良好,27个监测断面中有25个断面水质年均值符合功能区要求,达标率92.6%;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1.5%、14.8%和3.7%。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
(四)南水北调断面
南水北调东线泰州段考核断面为新通扬运河泰西断面,2013年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标准,偶有超标,超标项目为溶解氧。
(五)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
全市废水排放总量2.4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0.75亿吨,占30.7%;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69亿吨,占69.3%。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9.55万吨,同比减少0.40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1.18万吨,同比减少0.05万吨。
(六)污染防治措施与行动
一是深入推进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14个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与相关市(区)签订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目标责任书》。在南水北调东线新通扬运河泰西断面实行断面长制,明确了分管市长和海陵区分管区长为市、区断面长,对断面水质情况负责。针对我市实际,出台了《泰州市通榆河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资金分摊方案(试行)》,在流经市区、姜堰的新通扬运河实行了我市的区域补偿方案。二是强力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我市出台了《泰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十二五”专项规划》,与各市(区)政府签订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责任书。环保部门组织对各项减排工程进行定期现场督办,共实施310个重点减排项目,其中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158个,氨氮减排项目58个,分别削减化学需氧量1.1万吨、氨氮794吨。三是严格把牢环保准入门槛。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及涉重金属行业等建设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十二五”以来,全市共拒批化工、冶炼等各类项目80多个,拒批投资总额达37亿元。四是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8.62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0座,增加污水处理能力23万吨/日,铺设管网320公里。靖江市投资1750万元,在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5000多个,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4万多吨。
大气环境
2013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下降。
(一)环境空气质量
2013年,泰州市海陵区、高港区、医药高新区4个国控空气自动站已形成空气质量新标准规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等6项污染物监测能力并开展运行。按新标准6项评价,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优良)标准以上的天数占比为60.3%。
根据国家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新老标准执行过渡期的相关要求,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主要污染物,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优良)标准以上的天数占比在79.5%~86.0%之间,兴化市86.0%,靖江市84.1%,泰兴市83.8%,姜堰区83.3%,海陵区82.2%,高港区79.5%。同上年相比,各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首要污染物为PM10和PM2.5。
全市共有13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2014年全部具备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能力。
(二)主要污染物
2013年全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0.032 mg/m3,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0.031 mg/m3,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日均值达标率分别为100%和99.5%。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为0.110 mg/m3,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日均值达标率为82.2%。
海陵区、高港区、医药高新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0.076 mg/m3,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日均值达标率为60.3%;一氧化碳年均浓度为1.381 mg/m3,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日均值达标率为100%;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范围为0.015~0.203 mg/m3,达标率为92.3%。
(三)酸雨
2013年,泰州各市(区)降水pH均值在5.61~6.29之间。泰兴市和兴化市出现酸雨,酸雨发生率分别为6.8%和4.2%,其它各市(区)未监测到酸雨。
(四)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25万吨,同比减少0.1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5.39万吨,同比减少1.65万吨。烟(粉)尘排放总量1.82万吨,同比减少0.12万吨。
(五)污染防治措施与行动
一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2013年全市共实施国电(泰州)电厂机组脱硫、脱硝等122个污染减排年度重点工程,顺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明确化工类项目投资额不得低于3亿元(不包含征用土地资金),劝退、否决各类不符合环保政策的建设项目。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现状调查,启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档案和重点监管企业名录编制工作,组织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项目,关停泰兴市宏远化工厂等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严重的企业。二是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围绕2013年出台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2013年全市共淘汰高排放机动车4226辆。全市共建成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8家,汽油车检测线15条,柴油车检测线8条,从业人员143人,汽车尾气环保检测率超85%,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发放率大于90%。全市共有198家加油站完成油气回收治理改造任务,治理完成率83%,22辆油罐车完成油气治理任务,完成率100%。2013年11月起,我市已全面使用苏Ⅳ车用汽油,国Ⅳ车用柴油正在置换中。三是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开展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建设,2013年全市创建省级文明工地50个、省级绿色施工工程6个。推广高效清洁的道路清扫与清洗作业方式,城区主次干道实现全天候保洁,目前市区道路保洁机扫率已提高到35%。采取密封、围挡、喷淋等措施,抓好装卸作业及物料堆场的扬尘防治工作,杜绝渣土车带泥上路、抛洒滴漏和随意倾倒等违规行为。市公安局联合城管、房管等部门,严查市区烟花爆竹违规燃放。四是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市政府出台《泰州市秸秆禁烧工作考核及奖励办法》,夏收和秋收期间,市(区)、乡镇和村三级均要成立巡查组,采取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包田块的办法,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出台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引导秸秆固化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高新区引进的联美生物质能源发电厂已建成发电,泰兴市古溪镇云江生物能源公司研制的多联产秸秆气化技术得到推广,新建秸秆气化站5座,年利用秸秆1.2万吨以上。
声环境
2013年,泰州市声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
(一)区域环境噪声
泰州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在51.2~56.7分贝之间,海陵区与姜堰区处于“一般”水平,其余各市(区)处于“较好”水平;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在43.0~48.1分贝之间,高港区和兴化市处于“较好”水平,其余各市(区)处于“一般”水平。
(二)道路交通噪声
泰州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在65.0~67.7分贝之间,各市(区)均处于“好”水平,昼间噪声达标比例为89.0%,较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在50.9~54.3分贝之间,各市(区)均处于“好”水平,夜间噪声达标比例为77.9%。
(三)功能区噪声
泰州市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37个,昼间达标率为100%,同上年相比保持稳定;夜间达标率为73.0%,较上年下降18.4%。夜间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的达标率最低,仅为63.6%。
(四)污染防治措施与行动
一是严格环保准入门槛。按照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标准进行项目审批,加强对社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的监管,保证各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二是改善道路结构。2013年我市实施了“九路一桥”的改造工程,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降低了城市交通干线噪声。三是设置禁鸣区。在市区进出口、城区主要干道设置禁鸣标志。同时,各大队在城区主要路口、路段设立了禁鸣专项整治点。四是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开展建筑场地环保专项行动,对在建工地进行执法大检查,要求在市区所有建筑工地都树立“环保公示牌”。
生态环境
泰州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84,生态环境状况处于良好的状态。各市(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布在56.06~68.22之间,均处于良好状态,其中兴化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最高。
辐射环境
2013年,全市辐射环境质量较好。各监测点位瞬时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γ辐射空气吸收累积剂量、空气中氡浓度、气溶胶和土壤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均在江苏省天然本底范围内。重点饮用水源地泰州市三水厂水质总α和总β放射性活度的含量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城市电磁辐射监测结果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要求。
固体废物
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439.43万吨,利用量为431.62万吨(含2012年度部分暂存量),处置量为7.57万吨(含2012年度部分暂存量),贮存0.26万吨。
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5.99万吨,利用量为5.51万吨(含2012年度部分暂存量),处置量为0.37万吨(含2012年度部分暂存量),截至2013年底暂存量为0.43万吨。
全市医疗废物收集量为1699.5吨,处置量为1699.5吨,处置率100%。
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收集量为52.62万吨,无害化处置量为52.32万吨,处置方式主要为填埋和焚烧。
环保专栏
(一)污染减排
2013年泰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污染减排的各项决策部署,与各市(区)政府签订了年度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把污染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双文明考核之中,着力减排工程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设施运行监管,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13年泰州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9.55万吨、1.18万吨、5.25万吨、5.39万吨,比2012年削减4.03%、4.21%、2.97%、23.42%。四项污染物“十二五”前三年分别完成五年目标任务的58%、64%、108%、133%,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提前完成五年目标任务。
(二)环境管理
一是严把环境准入关。提高全市主要产业环境准入门槛,将化工行业的环境准入门槛从1亿元提高至3亿元,对电镀、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和工业园区外的项目实施限批,明确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级分类审批规定,对照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名录,对不符合环保政策、高耗能、高污染、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类的新建项目,坚决予以劝阻。2013年全市共劝退各类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重大项目7个,拒批和劝退投资总额9.5亿元,审批建设项目74个,核准试生产(运行)项目11个,验收项目45个。二是开展企业环保信用评级。对全市2486家企业2013年度的环境行为进行了评级,信用级别由好到差分别用绿、蓝、黄、红、黑五种颜色表示,共评出绿色企业119家,蓝色企业1864家,黄色企业451家,红色企业43家,黑色企业9家。通过银行征信系统将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协助银行进一步控制信贷风险,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支持。三是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2013年组织推荐泰兴市城东环保科技产业园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环保工程服务总承包试点;推荐江苏亚太泵阀有限公司申报江苏省污水处理装备工程技术中心。
(三)环境执法监管
一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连续第九年率先启动环保专项行动,对10件重点环境问题、10件重点环境信访以及海陵区、高新区和农业开发区13个重点环境问题(共涉企58家)实施市级挂牌督办案件和交办。全市共关停取缔污染严重、治理无望企业25家,新上和改造治污设施30台(套),投入整治资金4000多万元。二是不断加大现场执法监管力度。利用节假日、汛期和夜间对市区重点污染源进行现场监察,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或立案查处。邀请专家对西北工业园区、九龙镇工业园区、滨江化工园区企业进行调研摸底,并组织人员多次对区域内企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工作,防范违法排污行为。三是及时认真调处各类环境信访。与政府热线“12345”联动,完善局长接待日、信访排查、现场督办、反馈抽查、有奖举报等工作制度。全市共受理2654件环境信访,比上年同期下降1.4%,办理率100%、结案率100%。四是切实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完成全市16家企业、2个园区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并报省厅备案工作和市区10家重点风险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工作。指导中海沥青(泰州)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开展了30多次各类环境应急演练活动。
(四)环境监测
一是各项环境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完成我市水、气、声、土壤、生物生态等各项例行监测工作;有序进行污染源监督监测,并对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开展比对监测,完善全市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库;对南水北调断面、重点流域控制断面,以及化工园区、经济开发区、涉重企业密集区等区域开展专项监测;积极开展“三同时”验收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等各类委托监测工作。2013年全市共获得各类监测数据100余万个,编制各类监测报告和报表8000余份。二是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通过整体验收。2013年我市通过了环境监测国家标准化站建设整体验收,其中市中心站和泰兴站验收得分分别列地级市站和区县级站第一名,验收组一致认为泰州市站实验室监测用房仪器设备配置、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环保科普基地建设等方面在全省具有示范作用。三是形成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能力全覆盖。巩固第一阶段4个国控空气自动站工作成果,继续对三市一区的6个省级空气自动站改造升级,新增PM2.5、臭氧、一氧化碳3项指标监测能力,全市实现PM2.5等6项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项目全覆盖,并成功与省环境监测中心成功联网,实时对社会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市中心站与市气象台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大气污染预报预警会商机制,拟建泰州市空气质量预报预测系统和业务平台,着重强化在秸秆焚烧、夏季臭氧超标和冬、春季节等重污染时期的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四是应急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各市(区)继续对应急监测预案和风险源基础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完成辖区内86个重点风险源调查,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应急演练,参加了江苏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受到不明有机污染物污染”和泰州市“化工厂氨气泄露”等应急监测演练。2013年全市圆满完成9起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报送应急监测快报23期。五是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土壤有机污染物监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完成了创建目标任务,顺利通过省环保厅验收。“二噁英实验室”稳定运行,2013年完成了585个样品的检测分析工作,累计样品数量已近1000个。在美国ERA组织的国际能力验证和国家分析测试中心进行的二噁英监测全过程比对中,均获优秀。六是环境监测科研成效显著。2013年,市中心站新申请国家课题3项(国家863课题一项),正在开展的课题达12项,其中4个标准方法制定课题已进入环保部终审,2个课题进入报审阶段。2013年市中心站发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论文23篇。
(五)环境宣传与教育
一是开展“6·5”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全市环委会成员单位和部分企业、社区、学校的代表等共200多人出席了“65”世界环境日会议。会上,分管副市长孔德平同志作重要讲话;通报2012年度全市环境质量状况、2012年度全市企业环境行为评级情况;表彰了获得2012年度“江苏省绿色学校”、“泰州市绿色学校”、“泰州市绿色社区”命名的单位和评定为“泰州市绿色等级企业”的企业。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体宣传。在《泰州日报》刊登市长署名文章《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共建美好和谐家园》。在泰州政府网站上和泰州环保网上发表署名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泰州——纪念第42个世界环境日》。在泰州日报、晚报,网站发布2012年度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市电视台6月3日至6月7日在黄金时段播放“6· 5”世界环境日主题、“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和秸秆禁烧等公益广告,每天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4条,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三是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组织部分中小学生500余人次,部分社区居民代表200人次,接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人士300人次参观环境教育展示厅。 “6·5”期间,结合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赠送了环保资料5000余份,制作展板15块。结合开展“走进你我他”服务活动,走上广场,发放资料500余份,发放环保购物袋1000余只,接受咨询1000人次,此次活动被列入为泰州市委宣传部优秀活动项目。对9个社区的环保宣传栏的内容进行了二次更换和刷新。四是大力开展绿色创建工作。制定并下发了《泰州市2013-2015年绿色社区创建规划》。组织指导全市相关学校参加江苏省绿色学校生态文明文艺表演大赛,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3个的好成绩。2013年创建省级绿色学校9所,市级绿色学校10所,市级社区40个。五是大力开展国务院“大气防治十条措施”、“两高”和生态市创建宣传工作。制定宣传活动方案,积极部署实施。做好创建国家生态市宣传工作。共编发《泰州市生态市建设简报》22期,及时反映全市创建工作动态,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创建工作经验和先进典型,扎实推动我市生态创建工作的开展。
(六)生态保护与建设
2013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三步走”战略,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市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并深入基层一线,推动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全市新增靖江市孤山镇、泰兴市虹桥镇、兴化市安丰镇、高港区白马镇、姜堰区沈高镇等1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泰兴市广陵镇、兴化市大垛镇、高港区胡庄镇、医药高新区沿江街道等28个乡镇(街道)获得省级生态乡镇(街道)命名。姜堰区5月份获得省生态区命名,9月份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海陵区、高港区分别于5月和12月份通过省级生态区考核验收;靖江市、泰兴市于11月份通过省级生态区技术评估。按要求启动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全市生态红线保护区面积扩大到1182.8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44%。积极放大姜堰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效应,组织靖江市、泰兴市、兴化市、高港区和姜堰区编制2014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方案,并为编制方案的市(区)争取到中央和省财政每家726万元用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结合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自身特点,全面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2013年姜堰市经济开发区通过省级验收创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高港科创园通过省级技术考核;靖江市经济开发区通过苏中督查中心现场核查;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创建国家级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